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王成功 □哈战荣
    2025, 2(2):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就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创造性 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在时代之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聚焦 于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 化改革。在理论之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聚焦于改革主体、改革进程、改革 方式和改革内容,全面揭示了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实践之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的重要论述聚焦于制度构建、方法设计和政策协调,系统阐释了怎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陆岷峰 □欧阳文杰
    2025, 2(2): 1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心资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构建“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 生态的重要一环。耐心资本发展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串联耐心资本全链条运转各主 要环节的“募、投、管、退 ”运行机制,二是架构于具体运行机制之上的宏观治理体系。欧美等主要发 达经济体在搭建耐心资本的发展框架和优化耐心资本的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 合我国当前耐心资本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我国耐心资本发展路径的系统策略包括系统完善 宏观治理架构、统筹拓宽资金供给来源、有序增强行业主体活力以及优化拓展退出机制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韦宏 □罗志佳
    2025, 2(2): 2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形态、劳动方式与评价认知, 对促进社会职业形态更迭、劳动方式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变革在推 动生产关系重构的同时,亦间接导致了社会劳动力需求的缩减,对劳动者的就业择业造成了冲击。 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关键策略在于构建劳动者友好型制度环境、推动现代教育体系改革,从而激 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客观研判技术影响,以制度建设为牵 引,强化产教融合与人文关怀,聚焦劳动者的软实力培育,塑造劳动者的综合竞争力。在协调技术 进步与劳动者个人利益间谋求动态平衡,营造人机共生的和谐环境。
  • 理论综述
  • 理论综述
    □李天健 □李 伟
    2025, 2(2):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产业集群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空间组织迭代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围绕“空间逻辑-主体构成-互动机制”三方面廓清数字产业集群内涵特征及其 演化逻辑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数字产业集群依托现实和数字空间的深度交互实现了创新要素的跨 时空融合、价值创造的网络化分工以及具有互补性关联的参与主体间的高效匹配,从而塑造了新 的竞争优势。在遵循与数字经济技术范式相匹配的原则下,本文尝试提出一个数字产业集群适配 性产业政策范式,即对过往产业集群发展中常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的使用保持审慎,代以市场增 进型产业政策作为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政策的基础范式,并强调中央政府通过国家战略和规划统筹 协调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实践。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郭美洪 □刘海军
    2025, 2(2): 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分工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规律的重要范畴,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维度理解其 本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依次经历了自然分工、自发分工、自觉分工三个阶段,职业 分工开始于第二阶段,并成为第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要形式。在智能革命驱动下,职业分工表现出 新旧职业加速更替、劳动者职业形态多元、职业技能发展体系智能化转型等新变化。当前,职业分 工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教育体系滞后、职业极化与收入不平等加剧等诸多困境。技术变革只是 造成智能革命时代职业困境的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则在于资本逻辑的扩展,只有坚持技术的社 会主义应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分工系统,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刘晓欣 □魏子鲲 □桑乾坤
    2025, 2(2): 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风险管 理与价格发现功能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但绿色金融背离实体经济空转、绿色产业“脱实向 虚 ”不仅积聚金融风险,而且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当代西方国家绿色金融自由化特征显著,“脱实 向虚 ”模式隐患重重。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地位争夺和财富掠夺的新工具,冲击全球金融安 全,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并推动环境风险全球蔓延,加剧生态危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重点在于正 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等三对关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系统 性风险防范机制,积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 金融问题研究
    □周科杰 □寇宗来 □刘凌琛
    2025, 2(2): 6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厘清了全球主要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态势和兴起背景,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央行数字 货币的全球意义以及中国推行数字人民币的战略意义:(1)世界各国推行 CBDC有助于提升普惠 金融水平、提高跨境支付和结算效率、争取货币主权争夺战略制高点。(2)数字人民币在助力农村 金融、小微企业信贷、养老金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可提高资金安全性、丰富 财政政策工具箱;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拓展人民币国际化实际应用场景;在政治考 量上,数字人民币有助于保障我国金融安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中国应推动数字人民币在零 售端的广泛应用;利用数字人民币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构建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助 推人民币国际化。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任保平 □司 聪
    2025, 2(2): 7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 力的核心引擎,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根本在 于通过二者的深度渗透、耦合与重塑,以“科技—产业—生产力 ”的创新范式系统性变革提升生产 力的现代化水平。新阶段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明晰总体框架,以深度融合的前提、基础、关键、 途径、方式、方向这六个维度一体化凝聚创新合力,提升融合质效。为此,应依托科技体制和经济体 制的深化改革,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高 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协同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辟全新路径, 以此牵引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 略支撑。
  • 体制改革
    □梅 傲 □朱嘉炜
    2025, 2(2): 8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型开放为数字贸易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机遇,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贸 易格局变化。中国数字贸易虽发展迅速,但我国目前数字贸易规则与世界主流高标准数字贸易规 则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国数字贸易已从“安全保守型 ”转为“制度开放型”。结合我国数字贸易发展 历程,一方面,对内面临如关键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数字治理体系需完善等现状; 另一方 面,对外还面临如数字贸易发展鸿沟未能有效弥合以及知识产权范畴议题对接层面所带来的挑 战。对此,我国应持续扩大数字贸易开放程度,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深入开展“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合作,以先行试验地作为数字贸易的沟通桥梁激发数字丝绸之路的生命力。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任继球 □魏丽 □刘振中 □韩晓
    2025, 2(2): 96-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五五”时期,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再平衡、弱循环共存,新科技革命呈现“多点爆发、加速迭代” 趋势,全球减碳虽有曲折但大势所趋、目标清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有空间但增速明显放缓,居   民收入和老龄化显现“慢富快老 ”特征。从产业来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内   外部因素并存挤压产业需求、产业技术对外依赖较大、中小民营企业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以   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以培育释放新动能、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和   夯实发展动能安全根基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转换路径,协同推进市场需求拓展转   换、产业技术迭代转换、产业组织提升转换,将服务业发展需求潜力、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和对新兴国   家出口潜力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和产业技术国际合作格局重塑,提   升中小民营企业活力和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有效构建和激发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 发展战略研究
    □葛海燕 □张少军 □丁晓强
    2025, 2(2): 10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度国内区域层面的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可以加深对产业链风险系统性和异质性的认知, 不仅有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保障产业链安全,而且可以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本文拓 展构建了国内区域层面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及其结构的测算方法,利用 2017 年内嵌中国省份的 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系统考察中国区域层面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的典型特征及全球产业链重 构的潜在影响,主要的发现有:第一,中国区域层面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综合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均 主要由国际产业链间接联系所引发的隐性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构成。第二,中国区域层面供给侧 与需求侧的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均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而且资本密集型 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链风险主要产生自国际产业链的间接联系。第三,中国区域层面供给 侧和需求侧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的市场集中度均比较高,而且来源国主要集中在美日韩三国。第 四,依靠“国内其他省份+RCEP 伙伴国”和“国内其他省份+‘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替代中美产业链, 可以缩小中国区域层面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产业链对外风险敞口。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宋文豪 □黄祖辉 □李夏欣 □叶春辉
    2025, 2(2):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核心产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服务“三农 ”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使用2000—2021 年中国1806 个县的面板 数据,探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显著促进了农业增长。分机构类型来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增长,而 农村资金互助社尚未对农业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从区域层面来看,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农业增长的促进效应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可以 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可得性,进而促进资本生产要素替代加快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 升,最终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