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顾海良
    2025, 7(7):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五 ”和“十四五 ”两个五年规划的谋划过程,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 理论创新和学理跃升上的非凡成就。两个五年规划的谋划,昭示了“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 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的学理。“十三五 ”规划是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问题导向为实践 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新发展理念成为这一规划谋划中的根本理念以及规划中的实际战略和方略。 “十四五 ”规划谋划过程,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新发展阶段问题导向的视界上,提出“以畅通国民经济 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观念。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 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战略锚定,明确了 这一规划的战略擘画和方略部署。两个五年规划的谋划过程,在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把握经 济发展规律、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等问题的探索中,显著升华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的理论品质和学理意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思远 □钱智勇
    2025, 7(7):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论》中资本增殖虚实悖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历史进步走向自我否定的内在逻 辑。资本增殖的主体、过程与历史使命的二重性,在当代资本主义框架下转化为虚拟资本对实体资 本的逆向支配:劳动主体在算法殖民下被技术性消解、金融主体在符号化运作中突破价值规律、生 态主体在商品化浪潮中沦为资本增殖新场域;资本增殖过程在劳动活动的数字剥夺化、资本周转 的算力依赖和价值分配的数字剥夺中扭曲;资本增殖使命的文明性在金融化陷阱、全球化空间撕 裂和可持续承诺的制度性虚伪中衰竭。资本增殖三维度的负面表现暴露了资本逻辑对生产力发展 的结构性梗阻,印证了资本固有的自我否定趋势及其时代局限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阳芳
    2025, 7(7):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凭借高资本回报率、强市场扩张性、快用户增长及优周转效率特征,形成对传统经济 的增殖优势。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生产-增殖-流通-剥削”四维分析框架,揭示数 字资本三重重构机制:数据要素突破物理约束,通过可复制性实现生产要素虚拟化重组;网络外部 性与算法控制形成指数级增殖动力,催生平台垄断临界效应;互联网时空压缩特性重塑资本周转 速率与空间边界。研究显示,数字资本通过算法协议等“准制度 ”形成资本与技术循环的自增强闭 环,其“连接价值 ”体系和“数字时间殖民 ”机制导致市场权力向平台巨头集中,衍生用户数据隐秘 商品化与零工劳动者算法剥削双重异化。研究发现数字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数据圈地运动侵蚀生 产要素主权、娱乐化剥削消解主体认知能力、算法利维坦架空公共治理权力,并据此提出三维治理 路径:监管范式需从反垄断向数据主权保护升级、劳动者权益保障需适配零工经济特征重构、数据 要素市场化需建立隐私保护与价值挖掘的动态平衡机制。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王 宁 □何自力
    2025, 7(7): 3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技术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人工智能 正在重构现代产业体系。这种重构集中体现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范式重构与产业空心化治理路径 的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是以物质生产领域为服务对象,直接参与使用价值创造与保存的中间服务 部门,其劳动性质属于生产性劳动。人工智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非物质性向物质性、非智慧性向 智慧性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节约制造业劳动时间,维护制造业完整性;解决数实脱 节问题,提升制造业先进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防范以“离本土化 ”和“离制造化 ”为代表的产业空心 化风险。因此,我国应走出适合国情的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引导生产性服务 业与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实体经济有机统一。
  • 理论经纬
    □周怡 □王俊杰 □马克
    2025, 7(7): 4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经济系统的效率,并深刻改变了其运行模式。随着技术 红利在不同群体间的持续集中,经济不平等的风险在多个维度上扩散。这不仅加剧了收入差距,还 重塑了就业结构、分化了教育机会,并导致了财富积累的极化。此外,经济不平等的根源深植于资 源禀赋、技能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复杂交织之中。在追求效率的导向下,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容易被技 术系统固化,并逐渐形成路径依赖。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必须构建一个以机会公平为核心的制度调 节框架。通过加强公共能力建设、优化资源再分配机制以及深化全球技术治理合作,引导技术进步 与经济公平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系统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实现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崔 凯
    2025, 7(7): 5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将世界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本文 根据城乡关系变化方向和趋势,整合“十四五 ”时期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系列政策与战略指向,构 建“功能—要素—产业—服务 ”框架,分析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具备的现实条件和面临的系列难点, 进而提出“十五五 ”时期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十五五 ”期间要围绕功能互补、要 素流动、产业升级和服务共享等重点维度,在明确推进载体、核心内容、关键动力和基础保障之间 层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找准突破口,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深 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县域产业培育动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加 快县域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以高质量城乡融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 发展战略研究
    □李玉颂 □胡雪萍
    2025, 7(7): 6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解构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测度体系,基于2013—2023 年省级面板数据, 实证探讨数字技术对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 术能有效赋能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的发展,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技术在东部 地区、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具有更强的赋能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通过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应 用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持续赋能中国式消费现代化。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对中国式消费现 代化的赋能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性,且具有200km 的衰减边界。
  •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李 雪 □李永强
    2025, 7(7): 7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ChatGPT、DeepSeek 等为代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加速迭代升级及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知识创新逻辑、人际交往模式和组织行为方式,其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渗透和改变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的教育领域应用层面,引发了高 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创新生态、课程教学范式和大学治理体系等全方位深层次变革。高等教 育正呈现出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教育转向未来素养培养、知识创新生态从大学组织内部转向 多元主体协同、课程教学范式从传统教学转向智慧教育、教育治理体系从技术赋能转向系统重构 等许多新的趋势特点。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深刻把握这些 新的趋势特点,全面推进发展范式、创新生态、育人体系、治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改革,为我 国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孙 军
    2025, 7(7):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能显著提升产业链协作效率、创新能力 与韧性安全;产业链政策通过制度设计与工具创新,能有效促进产业竞争活力、分工协作与创新升 级。产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链政策具有目标一致性、功能互补性和动态协作性,二者在目标、功能 和机制层面能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范式协同赋能。对此,两者协同赋能的重点应聚焦于强 化产业基础、深化创新驱动、加强跨区域协作、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产业安全屏障等方 面,全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王媛媛 □韩瑞栋 □马旭 □李胜胜
    2025, 7(7): 9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金融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投融资效率、减少金融 错配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在市场经济中,金融错配直接影响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 展。本文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基于2007—2022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科技金融试点政策 对企业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有助于降低试点地区企业的金融错配程度,经一 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主要 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改善企业信贷期限错配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三种途径缓解企业金融错配。异 质性分析发现:(1)区域差异方面,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东部地区的政策效 应并不显著。(2)企业所有制差异方面,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国有企业 的政策效应并不显著。(3)行业差异方面,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对高新技术行业的矫正效应显著强于 非高新技术行业。研究结论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提供了重要参考。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李怿婷 □崔宝玉
    2025, 7(7): 10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探究加入合作社对耕地“非粮化 ”的影响及其机制。研 究发现,加入合作社会加剧耕地“非粮化 ”程度。机制分析表明,合作社通过增强社会资本、缓解融 资约束和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户种植结构的“非粮化 ”调整。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粮食生产社 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会抑制合作社的种植结构“非粮化 ”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加入合作社对小 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 ”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规模农户无显著影响;加入农业服务类合作社会 加剧农户的“非粮化 ”倾向,而其他服务类合作社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为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解决农民生计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 三农问题
    □于爱芝 □汪 洋
    2025, 7(7):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提升县域发展质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 路。本文基于 2007—2020 年全国县域统计数据,以“三块地 ”改革试点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 差分模型识别了“三块地 ”改革试点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政策成效及其作用 机制。研究表明:“三块地 ”改革试点能够通过“产业强县 ”和“保障富民 ”机制实现“强县富民 ”的政 策效果。异质性分析表明,基层行政机构规模和土地细碎化会影响土地要素市场化进程;此外,行 政区划级别和生活设施配置也会影响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三块地 ”改革试点在促进 城乡共同富裕、加快县域城镇化和增强城市活力方面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