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志彪 □孔令池
    2025, 9(9):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是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与重要条件,是一个较长的可持 续的历史过程。它大致要经历三个互相连接、渐进演变的阶段:市场规则统一与基础设施联通、从 统一市场走向大市场、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目前我国经济政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心 与重点,总体上还处于加快推进市场规则“统一 ”建设的阶段,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在优势还有待于 充分发挥。本文描述并总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的经验、特征与规律,分析“统一市场规则 — 壮大市场规模—强化市场功能 ”这一演进过程中,各阶段形成与转化的具体条件与政策特点,尤其 对当前建设“大市场 ”“强市场 ”等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提出了战略性和策略性建议。本文指出,把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重视需求侧管理,是建设大规模市场 政策的启动点,也是未来中国形成“强市场 ”的基本条件,为此需要重点把收入分配改革作为制度 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配套。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申浩然 □王 淼
    2025, 9(9):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丰富的思维方法,集中体现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义,主 要包括:善于把握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战略和策略的关系,运用战略思维掌握经济发展主动 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运用历史思维把握经济发展脉络;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原因与 结果 ”“必然与偶然 ”“可能与现实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运用辩证思维深化对经济发展的 规律性认识;坚持从全面、联系、发展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运用系统思维提升 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运用创新思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 动经济与法治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运用法治思维塑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坚持质、量、度的统 一,运用底线思维坚守发展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杜 娟 □张 帆
    2025, 9(9):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颠覆性技术的引擎,生成式AI 通过重构产品服务化转型机制、推动生产民主化以及重塑 全球价值链来引发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推动传统线性价值链向智能化价值网络跃迁,为全球 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同时,生成式 AI 通过重构生产力要素、变革生产关系来推动经济范式从 工业时代的“稀缺范式 ”向智能时代的“丰裕范式 ”跃迁,这一系统性变革既带来理论创新,同时也 面临诸多治理挑战,包括生产函数变革渠道受阻、要素协同匹配困难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悖论。 为应对上述挑战,建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技术标准 化以及加强反垄断监管等综合措施,促进生成式AI 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 理论经纬
    □李海辰 □杨 蔚
    2025, 9(9): 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5 年 3 月,“投资于人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该战 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实践,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与科技浪潮下 国际人才竞争的格局。其核心是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覆盖人的发展的全域及全生命周期,以促进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投资于人 ”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链、 创新链和产业链“三链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核心动能。它不仅体现了党的执政宗旨、契合了全 球人才竞争趋势,更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迈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投资于人 ”深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支撑。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杜传忠 □张 榕
    2025, 9(9): 4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产 业链延伸、推动价值链跃升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通用性目的技术,为促 进两业深度融合带来了契机。本文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性、网络外部性、产业重构性等技术— 经济范式特征,分析其在提供两业融合基础、降低两业融合成本、提高两业融合效率方面的重要作 用。现阶段人工智能促进两业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如制造企业智能化基础薄弱、高端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跨业数据壁垒尚未破除、产业互联网平台功能不足、复合型人才储备短缺 等制约因素与现实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夯实智能转型基础、扩容高端服务生态、破除数据流通壁 垒、强化平台功能建设、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对两业深度融合的赋能水平。
  • 发展战略研究
    □杨文圣 □王林玉
    2025, 9(9): 5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个集中 ”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因应 之策,更是党中央对经济转型规律与制度优势的主动结合,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主动谋划,是站 稳人民立场的主动担当。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面临着多重挑战:多重目标协同平衡有待加强, 对区域协调发展、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及收益全民共享的支撑作用有待强化,国内战略适配与国际 规则体系有待进一步平衡,正确处理做强做优做大三者关系。为应对这些挑战,需构建目标分层管 理机制,引导目标张力转化为互补性动力;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类考核;优 化区域间国有资本布局并防止低端锁定,提升区域协同效能;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基石,构筑国有经 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共进新生态;优化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全民实质获得感;从被动适应转 向主动统筹,处理好“三个集中”与高水平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
  • 发展战略研究
    □赵胜立
    2025, 9(9): 6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施联通是中国各省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具有关   键作用。本文利用 2012—2023 年海关数据研究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各省制造业行业向“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促进了各省制造业行业向“一带一路 ”沿   线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充分显示了“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设施联通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   展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省份、“一带一路 ”规划涉及的省份和对外开   放度较低的省份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其影响行业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机制检   验发现,中欧班列主要通过技术提升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促进各省制造业行业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张方波
    2025, 9(9): 7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它立足于构建高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金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 同时,党对金融开放工作的全面领导、前期金融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的实施、金融要素型开放的进 展以及对接国际金融制度的阶段性成就成为重要的现实基础。但也面临着美国金融霸权的掣肘、 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前后国民待遇失衡、金融数据跨境有序流通机制尚未形成、国内区域金融开放 布局不合理以及金融资本全球化风险的现实挑战。因此,需从增强国际金融制度性话语权、打造对 接高标准金融规则的衔接机制、构建金融数据跨境有序自由流通机制、优化区域金融开放布局、培 育全要素金融开放生态以及形成涉外金融风险监管机制六个维度入手。
  • 体制改革
    □刘学梅 □林盼 □郭冠清
    2025, 9(9): 89-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系统阐释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生成逻辑。研究表明, 该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企业监督学说为理论本源,历经“五龙治水 ”分散监管、国资委集中监管、“大 监督 ”多元协同的制度变迁,形成“党的领导统领、集中监管筑基、分类精准施策、科技深度赋能 ”的 立体化治理范式。通过解析三层三类分级监管体制的实践效能、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的制度创新、 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的协同机制,揭示当前国有资产监督体系面临的内部人控制风险、监督职能 交叉、数字化转型滞后等现实挑战。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部署, 提出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科技创新激励监督机制、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针对性策略。
  • 体制改革
    □贺建风 □周玉兰
    2025, 9(9): 9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4 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以解决预算软约束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基 于此,文章试图构建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并选取 2013—2022 年 279 个地级市及 以上城市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在预算约束硬化前后的举债动机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博弈分析揭示 中央政府选择预算硬约束时,地方政府选择守规举债的概率会上升,进而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实证分析表明,新《预算法》实施后,预算约束硬化会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制检验发现,财政 自给率和经济增长激励的下降会增大地方债务风险,而转移支付依赖度的下降则会降低地方债务 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预算约束硬化对债务风险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低风险地区以及财政透明度 高的地区更明显。此外,预算约束硬化程度越大越能显著降低规模风险和不可持续性风险,但会显 著增加结构风险。本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实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许友传
    2025, 9(9): 10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逆周期信贷调控下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及其运用问题,刻画了逆周期信贷调控对银 行资本要求的边际或增量影响,给逆周期资本计量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方法,同时估计了较长时期 内的逆周期资本要求,讨论了其在逆周期信贷调控及其反事实场景下的豁免与动用状态。本文揭 示逆周期信贷调控和逆周期资本监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较大幅度的逆周期信贷调控可能自动触 发逆周期资本的顺周期动用,两者混用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但在未有逆周期信贷调控的反事实场 景下,通过逆周期资本要求的反向操作或能实现前者相同的目标。就目标实现而言,逆周期信贷调 控和逆周期资本监管具有等效替代性,且逆周期信贷调控下的逆周期资本计量能给反事实场景下 的逆周期资本运用提供决策依据。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周月书 □苗哲瑜
    2025, 9(9):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产业数字金融是农业、科技、金融相互融合发展的创新范式。本文以政府部门、商业银行、 小额信贷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四类利益主体主导的数字平台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业产业数字 金融的主要功能和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农业产业数字金融的共性特征,并基于平台生态 系统、动态能力、金融深化和风险管理等经典理论明晰农业产业数字金融的作用机理。农业产业数 字金融依然面临数实融合程度不深、平台功能相对分散、框架结构不尽合理和制度规范缺位失位 的现实挑战。农业产业数字金融需要从农业产业链、服务主体、平台架构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寻求突 破,以期形成农链数通、链点成网、架构井然和交易安全的农业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生态,为金融支 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