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国光
    1999, 6(4):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直接启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措施尚未发挥足够有效作用以前, 以及在出口需求不振的局面尚未扭转的情况下, 为了支撑必要的增幅,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 继续坚持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有必要的。今后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发国债, 扩大政府支出, 需要考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方向, 使这一政策的运用同启动社会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尚全
    1999, 6(4):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 存在较多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 就业压力较大, 这已经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为此, 在我国跨世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 应将失业治理问题置于重要位置, 明确解决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会的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影响, 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理失业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耀先
    1999, 6(4): 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指出, 评价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状况, 应结合经济运行的实际, 辨证、全面地进行, 要区分整体主流趋势和局部的特殊现象。在此基础上, 作者就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重大意义, 以及今后如何培育、发展证券市场等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蒲宇飞
    1999, 6(4):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货紧缩的定义方法应该是严格的, 必须把价格、总需求和时间结合在一起, 缺一不可。通缩的成因是复杂的, 虽然与通胀有相似之处, 但是更具综合性、并发性。中国目前出现通缩迹象是因为面临内外两种困境, 所以治理通缩必须从摆脱两种困境入手。治理通胀采取刹车政策往往很快能够见效, 治理通缩则需要持续刺激。持续刺激的结果是肯定的, 就是增长,至于如何把增长变为发展, 则不是刺激政策本身能够解决的,而是必须依赖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与实施。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少维
    1999, 6(4):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投资增长中存在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公共投资排挤私人投资、投资效益不高及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低迷等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 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尤其是应将促进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作为政策重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段庆林
    1999, 6(4): 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拓农村市场是当前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各方对农村市场增加有效需求寄予了厚望。本文研究了1978 —1997 年度农村需求格局的演变过程, 在从总量上把握农村总需求变动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以农村家庭预算数据定量分析了农民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基本函数关系, 并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殿昆
    1999, 6(4):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中的国有经济和企业, 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包括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国有独资企业)以及由它们集合而成的经济范畴。凡是已经改制成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 或者是已经出售给非国有制所有者的原有独资企业, 均不在此范畴之内。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翁君奕
    1999, 6(4):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经营者和劳动者实施延迟或有性报酬, 可以抑制其短期行为,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助于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 使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关各方从效率提高中共同受益。引入延迟或有性报酬是摆脱当前国有企业激励效果不断恶化局面的有效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谌新民
    1999, 6(4): 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什么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速度却持续回落?本文认为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仅是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而结构性矛盾才是当前失业问题的主因。文章从制度分析入手,对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劳动者素质以及相关的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对结构性失业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着重提出了从处理好劳动补偿与社会保障关系,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关系,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关系等途径来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的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在新
    1999, 6(4):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与公有制是否相容,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依据是:市场经济本身不存在社会形式规定,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市场经济与单一的公有制不相容,但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是相适应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启智
    1999, 6(4): 6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斯以来的企业理论缺乏历史性和内生性, 不能完整解释企业的起源和性质;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因其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分析框架而表现出内生性, 更能真实、完整、内生地解释企业的起源和性质。然而, 马克思强调企业起源的生产费用节约, 忽略了在企业内部由企业家权威配置资源也需要花费组织、监督和管理的交易费用。与科斯一样, 马克思还忽略了企业家在企业制度创新中的历史作用。本文以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为基础, 融入科斯等人的契约理论和企业家理论,建立了一个旨在重新解释企业的性质和起源的内生性的企业理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冬林 金成晓
    1999, 6(4):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 必须从研究经济权利入手,因为经济主体正是凭借其经济权利从事经济活动和索取收益的。经济权利产生于商品经济关系中, 是商品所有权规律的表现, 具有平等性。经济权利既是一种激励, 又是一种约束。必须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 使经济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相对称,使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权利平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肖岁寒 邱彬
    1999, 6(4):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文献进行了反思。其一, 许多文献与报导习惯于将“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等同。针对这一点, 本文辨析了一组相关概念并指出了“知识经济”一词的综合性特征。其二, 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概念的引入将挑战许多传统的经济学概念,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种看法尚欠缺严格的论证与推敲。其三, 在“知识经济”与发展问题上, 许多人对“后发优势” 的认同过多而相对忽视了“后发劣势”的讨论, 本文分析了两种典型的“后发劣势” , 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黎均湛
    1999, 6(4):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 仅从学科发展与当代经济学发展而言, 当代经济学也必须谈论道德问题。新古典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前提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新古典范式的“个人理性”行为假设的不现实性日益明显,必须将其修正为“个人———群体理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道德经济学, 经济学才能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最后, 在运用“个人———群体理性”假设的前提下, 作者对重要的道德问题作了经济学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姜凌
    1999, 6(4): 8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货币金融制度改革应立足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基础之上, 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国际金融的实际和本国国情而有序进行。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 推动区域性国际货币合作, 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组织, 与加强全球性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一道, 应是跨世纪国际货币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馨
    1999, 6(4): 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财政本质”为主线,概要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对于“什么是财政”这一问题看法的演变过程,并由此得出结论:市场型财政具有“政府性”和“公共性”两大基本性质,任何肯定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从本质上看,几千年来的财政都是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但市场经济下政府财政具有“公共性”而成为公共财政。因此,“公共性”是市场经济赋予财政的特殊本质,决定了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汪孝德
    1999, 6(4):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增长水平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我国税制模式将经历一个“三段式”的演变,即:第一阶段,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其他各税为补充;第二阶段,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其他各税为补充;第三阶段,以所得税为主,流转税为辅,其他各税为补充。目前,应积极创造条件,以确保税制模式的顺利转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苏辛涛
    1999, 6(4):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丁任重
    1999, 6(4):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立人
    1999, 6(4):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雷 卢根鑫
    1999, 6(4):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少军
    1999, 6(4): 11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姜绍华
    1999, 6(4):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殷孟波 张颖
    1999, 6(4):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尹嘉
    1999, 6(4):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邵鸿烈
    1999, 6(4):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华伟 金鑫 柯荣富
    1999, 6(4): 127-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